心血管病死亡一直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,占居民死亡疾病构成40%,其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巨高不下。
从临床统计学数据来看,PCI持续增长,我国2017年超过了75万例,2019年已经超过了100万例,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的介入治疗大国!
随着中国接受PCI的患者的愈发增多,有相当数量的PCI术后患者因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发生消化道黏膜损伤或出血,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,目前已成为临床比较常见的难题之一。
人到中年,特别是“三高”人群,医生建议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,能预防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病血栓形成,阻止心绞痛、心梗、卒中等的发生。
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(ASC)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(PCI)、植入药物洗脱支架(DES)术后的冠心病病人,除阿司匹林外还要联用氯吡格雷来预防血栓再形成,俗称为“双抗”(DAPT)治疗。“双抗”治疗1000例至少可减少心血管事件20例。
然而,“双抗”治疗是个双刃剑,也可造成胃肠糜烂、溃疡和出血,甚至是大出血。
(1)年龄大于65岁慎用,大于80岁不用;
(2)原有或现有胃十二指肠溃烂史或有家族史者;
(3)现有糜烂性胃炎、溃疡性结肠炎等活动性炎症者;
(4)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未予以根治者;
(5)曾有服阿司匹林或其它止痛药有出血史者;
(6)同时服用止痛药、强的松者;
(7)伴有有严重肝病、肾病和血液病史者;
(8)伴有上消化道梗阻和胃排空不畅病史者;
(9)生活无规律、压力大、喜刺激饮食者;
(10)有特异体质、阿司匹林药物过敏史者。
患者使用了支架以后,心内医生会进行双抗治疗,它是PCI术后预防血栓的基石,但是临床上的应用难题是高出血风险。
研究表明没有合并出血跟合并出血进行抗栓以后,死亡率可以相差很大,约10.3%,而如果患者出现大出血,往往比心肌梗塞死的死亡率要更高,所以减少出血事件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。
心内医生在用传统插管内镜来进行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时,因担心镜身机械性损伤导致大出血,通常要求检查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数日,但增加了心脑血管血栓形成的风险,并且传统插管内镜创伤较大,患者不易接受,又因无法观察到小肠损伤,无法早期预测预警。
目前看来,还没有一种高精度,低风险的消化道损伤或者出血检测手段,用于早期的精确诊断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,国内研究的不断增多,一项新技术——磁控胶囊内镜给心血管的患者带来了福音。
《2021磁控胶囊胃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》明确指出胶囊胃镜的适应证之一:“检测药物(如抗血小板药物、非甾体类消炎药等)相关性胃肠道黏膜损伤”。
国内关于“磁控胶囊胃镜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道检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”调查展示,其中240例心脏病病人当中合并消化道疾病的有186例,占77.5%,既往曾服用过阿司匹林的实际上占了71%,其中有胃糜烂的96例,占到40%,胃或十二指肠溃疡17例,占到2.9%。
研究者认为,磁控胶囊胃镜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消化道检查,安全有效,而且对于评估抗血小板治疗对于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也有重要的意义。
由于支架术后很多患者都无法避开消化道问题,所以在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过程中,除了规范使用正确剂量外,医生和患者均需要注意监测和观察消化道不适和出血等不良反应,尤其在最初用药的12个月内,重点关注有高危因素的患者。注意有无黑便或不明原因的贫血,以早期发现不良反应,尽早处理。
版权所有© 深圳市资福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03554号 (粤)—非经营性—2018—0257